駐馬店因非遺彰顯引人入勝的魅力
摘要:探訪駐馬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綜述駐馬店因非遺彰顯引人入勝的魅力□晚報記者 張廣智/文 王仲華/圖在整個中國文化版圖中,代表中原的河南文化都是深沉而厚重的
探訪駐馬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綜述
駐馬店因非遺彰顯引人入勝的魅力
□晚報記者 張廣智/文 王仲華/圖
在整個中國文化版圖中,代表中原的河南文化都是深沉而厚重的。駐馬店素有“豫州之腹地,天下之最中”之稱,有著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在歷史的星空中熠熠生輝的眾多文化名人,也因之更可以稱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天之中”。
位于河南省中南部的駐馬店市,因歷史上設皇家驛站而得名。駐馬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盤古創(chuàng)世紀活動的核心區(qū)域,是軒轅黃帝的夫人嫘祖的故里,是戰(zhàn)國時期聞名天下的兵器制造中心。汝南縣、上蔡縣、泌陽縣、平輿縣、遂平縣、西平縣分別被命名為“中國梁祝之鄉(xiāng)”“中國重陽文化之鄉(xiāng)”“中國盤古圣地”“中國車輿文化之鄉(xiāng)”“中國女媧文化之鄉(xiāng)”“中國嫘祖文化之鄉(xiāng)”和“中國冶鐵鑄劍文化之鄉(xiāng)”。如此燦爛的文化傳承,使駐馬店被冠以“中國傳奇之都”美稱。
位于市開源大道與樂山大道交匯處的天中塔是駐馬店的文化象征。其塔基四面嵌有“盤古開天辟地”“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傳說浮雕。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xiàn)狀
透過厚重的歷史文化,充分發(fā)掘和保護駐馬店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精髓,讓那些塵封或即將消失的珍貴文化遺產重新煥發(fā)光彩,讓駐馬店獨特的文化根脈得以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對培育和弘揚天中文化、建設文明駐馬店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在駐馬店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廣大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市不僅完善和建立了四級名錄保護體系,而且正在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全面的搶救和挖掘,使一大批瀕臨滅絕的非遺項目得到重生和延續(x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我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加強組織領導,健全體制機制,投入專門的人力物力有序地開展摸底調查、匯總記錄、培訓教育和申報評審等工作。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9項、省級36項、市級99項、縣級643項;省級傳承人33名、市級傳承人110名、縣級傳承人423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2所,都在黃淮學院,一個是在藝術系,另一個是在圖書館;省級生產型示范保護基地1所;省級社會傳承基地1所;各級各類保護中心、展示館32個;從事非遺保護工作人員35人。
每一項非遺的背后,都積淀著久遠的歲月印痕。隨著歲月流轉,盡管非遺和那些踽踽獨行的傳承人所發(fā)出的燭火正日漸微弱,但駐馬店的決策者和文化工作者們把目光投向了非遺,將精力傾注到了非遺。他們與非遺傳承者一道,堅守民間文化陣地,打撈生命記憶,構筑精神家園,喚起更多人的文化自覺。
扎根于天中大地的“國字號”非遺
源遠流長的歷史,為駐馬店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賦予了引人入勝的魅力,留下了數(shù)不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駐馬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扎根于天中大地,展現(xiàn)獨特而深刻的民間意蘊。
起源于汝南的梁祝化蝶傳說,是一樁凄美的愛情故事,被譽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起源于上蔡的重陽節(jié),被國務院定為中國弘揚尊老敬老精神的老人節(jié)。泌陽盤古開天辟地的傳說,被譽為“中國的創(chuàng)世紀”。起源于平輿的奚仲造車的傳說,是中國車輿文化的發(fā)源地。遂平“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反映了華夏民族早期先民大無畏的浩然氣概。起源于西平的嫘祖畜蠶制衣傳說,肇啟了華夏古代文明,嫘祖因之被稱之為“中華之母”。同樣發(fā)端于西平的棠溪寶劍鍛制技藝,使棠溪寶劍有“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之美譽。
還有確山縣的打鐵花,汝南縣的羅卷戲,西平、遂平兩縣的大銅器等,這些都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梁祝之鄉(xiāng)”“中國重陽文化之鄉(xiāng)”“中國盤古圣地”“中國車輿文化之鄉(xiāng)”“中國女媧文化之鄉(xiāng)”“中國嫘祖文化之鄉(xiāng)”和“中國冶鐵鑄劍文化之鄉(xiāng)”,這些國家級稱號,叫響了駐馬店作為“中國傳奇之都”的城市品牌。
駐馬店這些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底蘊深厚,內涵豐富,融入深厚博大的中原文化體系之中,既具有地域特色,又有世界價值,是中國多元地域文化和歷史民俗的精彩展示。
挖掘、保護和傳承豐富的非遺項目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駐馬店古老的文化印記,是駐馬店乃至全省、全國重要的文化符號。如何進行挖掘、保護和傳承,已經提到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上來。
近年來,我市通過搭建平臺、辦展示活動,積極宣傳非遺項目。2014年和2015年,利用全國農洽會在我市舉辦的契機,我市連續(xù)舉辦了兩屆“天中遺風·駐馬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通過全國農洽會推介我市的非遺項目,有效地展示了駐馬店深厚的文化底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確山、上蔡、平輿、汝南、泌陽等縣也參照市里的做法,舉辦多次非遺展示和展演活動。今年春天,我市還舉辦了首屆大型非遺項目走進天中天街活動。
提高干部群眾的非遺保護意識,同樣不可或缺。在每年文化遺產日,我市都會有非遺系列的宣傳活動,在《天中晚報》《駐馬店日報》刊登非遺專題、專訪、非遺項目傳承人介紹等內容。2014年,我市編輯出版了《天中遺風·駐馬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2016年,河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駐馬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抓傳承、重利用、走非遺生產型保護之路。西平縣國家級非遺項目棠溪寶劍制作技藝在傳承古老制作工藝的基礎上,改進了熱處理核心特殊工藝。國家級非遺項目梁祝文化、重陽文化、盤古文化、嫘祖文化等,為當?shù)芈糜螛I(yè)的發(fā)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確山縣國家級非遺項目“確山鐵花”常年在外地演出,并多次在央視播放。
加強對稀有戲種和重點項目的保護。從2013年開始,汝南的羅卷戲進行了還原、復排和錄制;平輿縣也針對太平車制作藝技成立了協(xié)會,對太平車的傳統(tǒng)制作技藝進行研究和發(fā)掘;西平縣全力打造名副其實的國家級大銅器鑼鼓藝術,鄉(xiāng)鄉(xiāng)都有大銅器隊,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連續(xù)33屆舉辦比賽。
近兩年,我市爭取省級以上專項保護資金586萬元、市級資金100萬元,用于非遺保護和傳承等工作。
非遺項目保護和傳承面臨的問題
雖然我市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與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很多傳統(tǒng)民間文化藝術正逐漸萎縮或消失,一些優(yōu)秀的非遺項目仍處于瀕危狀態(tài),非遺保護的任務依然十分緊迫和艱巨。有的非遺項目長期埋沒于鄉(xiāng)里,有的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而喪失了發(fā)展基礎,有的由于缺乏財力支持而難以支撐,有的由于年輕人缺乏興趣而后繼無人,還有一些非遺項目的經濟價值,特別是旅游價值、產業(yè)價值還沒有被充分挖掘出來。
目前,我市的非遺保護中心主要設在各級文化館內,有些地方既沒有編制,又沒有專門的配套設施,國家級和省級項目傳承人資金投入方面還不夠。
我市非遺項目的生存環(huán)境也有待改善。非遺項目主要靠傳承人口傳心授進行傳承,但目前老藝人年老體衰,年輕一代又缺乏興趣,導致非遺項目散落在鄉(xiāng)間的作坊無人問津、逐漸衰落。
市文廣新局相關負責人說,我市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是天中文化傳承和古老的文化記憶,如果不被重視,對其進行搶救和保護,若干年后將一個個消失,今后用多少金錢也無法買回。他建議對一些可以生產產品的非遺項目給予政策扶持,通過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出售衍生產品來使這些項目發(fā)揚光大,得到傳承。對一些非遺項目,應該立即著手實行“靜態(tài)保護”,除培養(yǎng)傳承人外,還要抓緊以圖片、錄音、錄像等方式將其記錄下來,根據(jù)分類指導的原則,按照各類項目的不同特點制訂科學的保護規(guī)劃,落實有針對性的保護措施。
挖掘、整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為廣泛宣傳和傳承天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本報將在近日的《望河樓》文化周末陸續(xù)刊登“中國梁祝之鄉(xiāng)”“中國重陽文化之鄉(xiāng)”“中國盤古圣地”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保護和傳承情況,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責任編輯:fl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