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輿縣東皇街道:“姜”好日子“種”出來
摘要:7月28日上午,走進平輿縣東皇街道蔡營社區(qū)眾耕農業(y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生姜種植基地,一股生姜特有的辛香味撲面而來,放眼望去,只見郁郁蔥蔥的姜苗長勢喜人。
記者 陳文科 通訊員 賀志勇
7月28日上午,走進平輿縣東皇街道蔡營社區(qū)眾耕農業(y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生姜種植基地,一股生姜特有的辛香味撲面而來,放眼望去,只見郁郁蔥蔥的姜苗長勢喜人。
“我們合作社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并且無償給社員提供技術服務,解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你看,單是我們蔡營村就種植生姜470多畝。”該合作社負責人裴亞洲說,“今年生姜長勢好、結得多,咱們都是訂單種植,不愁銷路。”
“要想種好姜,技術是關鍵。從生姜選種、催芽、播種到苗期、生長期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出差錯。”正忙著查看姜苗長勢的合作社社員裴肖飛說,“種生姜,難度比別的農作物大的多!”
“現在生姜已進入重要的管護期,合理用藥施肥是種出良種姜的一大法寶。”裴亞洲介紹說,“生姜原產于東南亞的熱帶地區(qū),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生長很好,卻容易感染病蟲害,若不做好預防,將會導致姜苗的姜瘟病危害嚴重。”
“病蟲以預防為主,溫度高就容易滋生病蟲害。一是選擇生物性農藥,二是發(fā)生前就預防,預防可以實現不生蟲、少生蟲,這樣使用農藥的量就少了。田園旁邊的雜草要去掉,盡量讓蟲沒有著陸的地方,采取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盡量少使用農藥,保證產品安全。”裴亞洲接著說,“如今,靠著對生姜種植技術的把握,不僅讓危害生姜的病蟲害大大減少,同時也極大改善了土壤結構,確保了生姜獲得好收成。”
看著侃侃而談的裴亞洲,你不會想到他也是“半路出家”。1984年出生的他,個子不高,言語中透露出“靈性”。他初中未畢業(yè)就外出打拼,從建筑工地的小工做起,到成立施工隊承包工程,憑著農村人特有的誠實守信品格,一步步走來,也小有成就,慢慢有了為家鄉(xiāng)做點事的想法。
2020年初,因為疫情而待在家里的裴亞洲,看到鄰村里有人種植生姜正在曬種催芽,就前去攀談起來,不說不知道,這小小的生姜種出來的竟然是“寶貝疙瘩”,裴亞洲“動心”了。他一方面向本地的生姜種植“能手”學習經驗,另一方面積極咨詢外地最新生姜種植技術,了解銷售情況和收入效益,做到“心中有底”。
2020年3月,經多方咨詢,得知山東昌邑的面姜種植技術比較成熟,且病害少,產量高,經濟效益好,裴亞洲當即奔赴昌邑“取經”。
在昌邑的半年時間里,從生姜育苗栽培時的生姜育苗技術、育苗床的準備、育苗方法的流程,到地塊選擇、種植時間、施肥方法、病蟲害防治、定植方法和收獲方法,裴亞洲把生姜種植的整套技術“爛熟于心”。在簽訂好生姜種植技術提供協議以及生姜回收協議后,躊躇滿志的裴亞洲回到家中,準備“大干一場”。
“2021年春,我從昌邑引進一批種姜,先在自家和親友的40多畝田地里,按照學習的生姜種植技術進行種植、管理。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0月底生姜收成后一算,每畝收益一萬七八。”說起當時的情景,裴亞洲依舊“忐忑”而興奮。
“2022年,我又流轉土地60多畝,村里的老少爺們看到種姜收成不賴,紛紛要求種植,陸陸續(xù)續(xù)種植了380多畝。他們按照我的要求進行種植和管理,一季下來,每畝凈收入近兩萬元。”裴亞洲得意地說,“今年,我自己種了110多畝,我們村種植面積已經470多畝了。”
“2023年1月,裴亞洲聯合本村及周邊的28戶生姜種植大戶,成立了平輿縣眾耕農業(yè)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專業(yè)從事生姜技術種植,生姜出口銷售。其中,在廟灣鎮(zhèn)龍王廟村種了190畝,玉皇廟鄉(xiāng)種了235畝,雙廟鄉(xiāng)種了56畝,汝南縣金鋪鎮(zhèn)種了220畝,驛城區(qū)種了55畝,規(guī)模已達1200多畝。”同行的蔡營社區(qū)駐村第一書記王影很是開心地說,“我們社區(qū)的脫貧戶、監(jiān)測戶種植生姜,裴亞洲先給他們墊資,待收獲后再結算,解決了他們想勞動致富而資金不足的問題。”
“生姜開溝培土機輕松省力,可以說是深得民心,它的出現不僅減輕了我們的工作強度,還提高了田間的作業(yè)效率。”看到我們好奇的盯著一臺在田間穿行的機器,裴亞洲笑著介紹說,“你看,這還有水肥一體機,通過可控管道系統給生姜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過管道和滴頭形成滴灌、均勻、定時、定量,方便多了。”
“以前,生姜種植主要為人工作業(yè),勞動強度大,生產效率低,多為小面積零星種植,難以形成規(guī)?;a?,F在,整地、開溝、起壟、培土作業(yè)已全部實現機械化,收獲作業(yè)機械化也差不多有一半了。”裴亞洲信心滿滿地說,“這也為我們成立合作社,進行規(guī)模化種植提供了基礎。”
“去年,蔡營村生姜銷售收入900多萬元,除去成本,每畝大約有近兩萬元的收益。他們的土地流轉金每畝在1000元左右,比其他合作社要高幾百元,間接增加了群眾的收入,另外還能吸納本村及周邊群眾常年到合作社務工增加收入。”王影一臉興奮地說。
“興一個產業(yè),活一片經濟,富一方百姓!”街道包村干部南銀成深有感觸地說,“鄉(xiāng)村的發(fā)展離不開產業(yè)帶動,不然都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選準了生姜種植這一勞動力密集型產業(yè),這既符合蔡營社區(qū)的實際,又是最適宜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的好項目,群眾靠自己的勤勞和汗水,就能獲得穩(wěn)定、可持續(xù)的收入來源。”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裴亞洲在自身做大做強的基礎上,自發(fā)帶領其他鄉(xiāng)親“抱團取暖”,將群眾利益與特色產業(yè)緊密聯結,用自己的誠心和行動幫助他們,實現了群眾從給他人干活打工轉變成為自己做事,帶動群眾增收致富,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幫助群眾改善生活,“姜”群眾的好日子“種”出來。
責任編輯:陳文科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