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問津
摘要: □ 杜 平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論語·微子》成語“不敢問津”語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它的釋義
□ 杜 平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
——《論語·微子》
成語“不敢問津”語出《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它的釋義為:高貴的、深奧的事物不敢過問或嘗試。
這個故事講的是孔子從葉國到陳國和蔡國(今河南上蔡一帶)的路上,因為找不到渡口而遣子路去問渡口所在地,遇上兩個隱士長沮、桀溺的故事。當時兩個隱居山野的高人正在地里耕作,孔子師徒一行路過此地,孔子讓子路前去問路。
長沮問子路:“車里的那個人是誰呀?”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那個孔丘嗎?”子路說:“是的。”長沮說:“他應該知道路在哪里了。”
子路又去問桀溺。桀溺說:“你是誰呀?”子路說:“我是仲由。”桀溺說:“是魯國的那個仲由嗎?”子路說:“是的。”桀溺說:“天下已經亂得像滔滔的洪水,到處都是這樣了,誰又能改變得了?你與其跟著孔丘那樣的人東躲西藏,還不如像我們這樣避世隱居呢!”說完就繼續(xù)耕作。
子路回來把這些告訴了孔子??鬃觽牡卣f:“我們不是鳥獸,不和天下人在一起又和誰在一起呢?天下如果有道,我也就用不著來改變它了。”
“不敢問津”即是“子路問津”,但是千百年來子路問津處卻有好多爭議。然而,無論是史學家還是民間傳說,子路問津處最信服的說法還是在我們駐馬店境內,也就是新蔡的關津。
據(jù)史料記載,問津處原建有問津臺,立有子路問津碑。子路問津碑為青石,碑寬50公分,高2米余,刻有“子路問津處”五個楷字。系楚昭王始以紀念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489年),孔子應楚聘由葉至楚,楚昭王不用,孔子由楚返蔡,遇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打聽渡口焉而筑。明萬歷四十四年,知縣王廷俊重筑臺址,復建祠廟。由于明末兵焚,問津臺備受其害,至清乾隆五年知縣王大呂到新蔡就任時已經是曠野蕭條,“問津之碑猶在,問津之臺尚存,而片瓦無存”了。于是,王公望古情深,聞風追憶,決意沿前代舊制,重修新臺,遂議立問津臺制:“臺高數(shù)丈,周圍砌以磚石,四面而方三丈”,臺上修殿坊亭閣,拱橋幽雅,金魚
責任編輯:wind
(原標題:駐馬店網)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1.凡本網注明“來源:駐馬店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駐馬店網”。任何組織、平臺和個人,不得侵犯本網應有權益,否則,一經發(fā)現(xiàn),本網將授權常年法律顧問予以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駐馬店日報報業(yè)集團法律顧問單位:上海市匯業(yè)(武漢)律師事務所
首席法律顧問:馮程斌律師
2.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駐馬店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其他個人、媒體、網站、團體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稿件來源”,并自負相關法律責任,否則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3.如果您發(fā)現(xiàn)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取得聯(lián)系,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